
王学滨教授是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获得者。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全国徐芝纶优秀力学教师奖、省教育厅学风先进典型、辽宁工大五四青年奖章(名列第1)、辽宁工大十大青年科技精英(名列第2)、辽宁工大先进科技工作者、《岩土力学》优秀审稿专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入选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一层次)、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工大首批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为人师表,热爱学生。20年来从事岩土材料破坏及稳定性等基础性难题研究及工程应用工作,具有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品格,研究基础扎实,涉足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力学及地震科学等领域,取得了较多的突破性进展。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东北分会理事、省力学学会理事、《防灾减灾工程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版)》期刊编委、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遴选专家、《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审专家、岩体物理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辽宁工大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工大力学学科计算力学方向学术带头人、“灾害计算力学”科研团队负责人、省“煤矿液压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骨干成员、“煤矿重大动力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
发表第1作者学术论文260多篇,第1或第2作者论文被SCI检索47篇、EI检索127篇,部分第1作者论文发表在荷兰Tectonophysics(影响因子2.6)、英国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2.4)、美国Journal of Mechanics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及俄罗斯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等国外SCI检索杂志上。1篇论文入选领跑者5000——2013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顶尖学术论文。
他以第1或第2发明人获批《两种构形条件下岩土试样剪切带倾角演变规律的观测方法》《一种基于像素统计的花岗岩三维细观结构重构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12项,以其他身份获批发明专利3项。以第1著者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岩石局部化破坏及结构稳定性理论研究》《实验室尺度典型断层系统力学行为数值模拟》。
在岩土材料破坏及稳定性等基础难题研究领域孜孜不倦,迎难而上,取得了多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自主开发了适于软弱及坚硬材料变形场精确测量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程序,应用效果良好,有关学术论文发表20余篇。
他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并与国内外同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参加学术会议5次以上,每年作学术报告4次以上,曾应邀到东北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学术报告,很好地扩大了学术影响力。
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博导类)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省教育厅一般项目2项,省博士启动基金1项,省公益基金1项,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项,省煤矿液压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横向项目15项,作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3名学术骨干之一参加“973”项目1项。排名第1获得辽宁省国土资源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等奖励4项,其他奖励2项。
为了计算采动诱发岩层破坏能量释放总量、能量释放率、应变局部化区的时空演化过程,他对FLAC-3D商业软件进行了多方面的二次开发,在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等多个煤矿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例如,在《华丰矿深部冲击地压研究》项目中,新增产值2577万元。以此作为重要支撑,“煤矿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成套技术”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1),辽宁工大排名第3。
2018年12月以来,他被省委组织部、统战部派往沈阳市于洪区工科局(现改名为工信局)挂职锻炼,挂职副局长。他积极学习有关法规、政策、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认真作好被安排的工作,积极参加企业安全检查、企业调研、 “万人进万企”等活动,并积极献言献策,参与各种文件的制定和修改。积极联系辽宁工大教师和沈阳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类企业对接,为辽宁工大科研成果在省内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